吴小龙,男,河北保定人,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入职历史文化学院,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教学工作。2023 年,该生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励学敦行,执着学术
励学敦行,他是执着学术的研究者。初入学时,吴小龙就树立了崇高的学术目标。他刻苦努力,潜心研究,三年里,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西夏学》《宋史研究论丛》《佛学研究》《陕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十数篇,装订成册达200页;主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8项,填写的申报材料有100余页,主笔撰写的结项报告总计35万余字;撰写毕业论文达40万字;参写《华清池温泉志》《国学智慧与新时代干部成长》著作2部、20万字……在惊人数字下,他反而更能沉下心来,阅读书写,深度思考,是名副其实的科研达人。
他凭借突出的科研能力,屡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三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隋唐史研究传承奖”;多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积学奖学金特等奖及一等奖;多次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他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提交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奖,如湖南省第十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省级论文二等奖;湖南大学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史哲论坛优秀论文奖;陕西师范大学第四届“念海史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二等奖等等,在科研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坚守初心,十年逐梦
坚守初心,他是十年逐梦的宣传员。10年前,他怀抱新闻梦步入大学校园,却与之擦肩而过,埋在心底的这颗种子终在师大开花结果。在他看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并不只有科研,还需要兴趣活动来“调味”。入校后,他如愿加入《陕西师大报》记者团,担任微信公众号主编,1000多个日夜,100多场会议,100 多次采访,撰写新闻、散文,策划、编辑推文200余篇。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立意、否定、修改、打磨、定稿……大到篇幅架构,小到字词标点,一次次修改,都是文章的“重生”。从初入团队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信手拈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进步,于他而言,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他文笔细腻,多次获得新闻奖、征文奖,曾荣获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记者”“优秀学生记者”等称号。
《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是吴小龙获得的第一个“陕西高校新闻奖”。现在,自2019年“学习强国”APP上线,他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刷新闻、阅美文、答选题,已成为每天的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学习强国”已累计73000积分,在党支部小组中稳居第一名。他热爱师大,用镜头、用音频、用文字,记录着师大的点点滴滴。在《陕西师大报》,他先后发表《凌晨四点钟的“陕西师大”》(2018年第595期)、人物通讯《张帆:我为教书“狂”》(2019年第611期)及《史坛红烛照我心——感恩牛致功老师》(2022年第668期)、《我的致谢》(2023 年第679期)等,以文字之温度,体悟师大情怀,深刻诠释“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精神。

践行于身,躬耕服务
践行于身,他是躬耕服务的实践者。吴小龙是2020级博士班班长,负责班级各项日常事务,主动为学院及班级同学服务;他也曾在中国唐史学会、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等学术团体中从事校对文稿、编辑摄影、设计纪念册等会务工作;又曾在唐都长安14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汉学家研究计划、“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中从事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上百小时,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者”“优秀志愿者”等。
“我是党员,我先上”!作为学生党员,他牢记先锋使命。疫情之下,他曾义无反顾地冲在家乡、校园防疫第一线,扎根基层,以实际行动,弘扬抗疫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新华社、光明日报、陕西电视台所报道。此外,讲好大遗址故事,激活文化遗产DNA,是每位历史学人的使命。他主动融入团队,实地调研陕西大遗址,参写研究报告10部、150余万字,深挖历史文化,规划发展蓝图,为保护、开发大明宫、华清池、小雁塔、乾陵等遗址遗迹建言献策,提供历史借鉴。
“没有试图尝试过的失败是没有借口的零分”,是吴小龙一直奉行的座右铭。在此信念下,他体验了各种不可能,并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从保研师大,到硕博连读,再到留校任教,潜心学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在追光路上走得愈发坦荡。于他而言,陕西师范大学是梦想启航的地方。现今,他即将奔赴教师岗位,踏上期待已久的三尺讲台,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扎根西部,躬耕教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秉承“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师大教育凝聚发展合力;努力践行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