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点亮研途“导航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研究生系列入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量:

金秋送爽,雏雁新鸣。为引导2025级研究生新生“扣好研途第一粒扣子”,尽快实现角色转变、筑牢思想根基、明确学术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为期数日的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以使命教育为引领,思想教育为基石,卓越教育为追求,纪律教育为保障,学院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围绕价值引领、学术启航、生涯规划、安全守护技能实操五大模块,通过十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与交流活动,构建了一套立体化的入学教育体系。从家国情怀的深刻熏陶到学术规范的严谨训练,从思维格局的系统塑造到生涯路径的清晰规划,学院致力于为每一位新生的研途征程奠定坚实基石,积蓄远航力量。

第一场 情怀系家国,矢志传薪火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辅导员和全体2025级研究生参加,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斐主持。立足新征程,学院院长陈守湖在致辞中勉励新生要以笃定目标规划人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他期望同学们在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求真学问、练真本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典礼上,学生代表为教师代表献上手写贺卡,表达对老师们的节日祝福和感激之情。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学典礼不仅是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未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育人,引导新生扣好研途“第一粒扣子”,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师大新传人的智慧与力量。

第二场 读书破万卷,研途求真知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守湖老师以“真的在读书,真的做研究,真的有收获”为题,为全体新生带来一场富有思辨性的学术启航课。围绕“真的在读书”,陈守湖老师提出“翻—看—读”三层次递进法,逐步构建“知识面、学术线、问题域”三位一体的认知结构。针对“真的做研究”,他归纳出“从头说、总起说、接着说”三类路径,强调学术研究应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关怀,做到扎根实践、服务社会。关于“真的有收获”,他从“成人、成才、成事”三重维度,阐释研究生阶段应是品格、能力与价值的整体塑造,鼓励大家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从专业到职业、从职业到事业的持续跨越。整场讲座融学术理性与人生体悟于一体,为新生指明了研究生阶段的成长方向与行动路径。

第三场 立德以正心,守道而明志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勇安老师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带来题为“千里之行,始于正道”的专题报告。王勇安老师围绕“立德为先、独立思考、创新为本、心存敬畏、勤勉坚守”五个维度,系统阐释研究生阶段应如何筑牢学术根基、走稳人生道路。他强调,“立德为先”是学术发展的根本,须立诚信之德、集体主义之德与职业之德;“独立思考”是学术灵魂,要培养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与实证态度;“创新为本”重在思维训练,需养成勤于反思、掩卷而思的学术习惯;“心存敬畏”是学术底线,当敬畏真理、敬畏规范、敬畏他人成果;“勤勉坚守”则是实践的引擎,鼓励同学们永葆赤子之心,自立自强,坚守学术正道。

第四场 思维塑格局,规划行稳远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军峰老师聚焦“研究生的思维塑造与生涯规划”,从思想引领与思维训练两个维度出发,系统阐释了研究生阶段应当培养的五种核心思维。他强调,“系统思维”重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把握全局分析能力;“取舍思维”强调在信息洪流中筛选关键、聚焦重点;“清零思维”倡导以空杯心态持续接纳新知;“专业思维”重在夯实理论基础、树立严谨治学态度;“技术思维”则需掌握新媒体工具,积极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在生涯规划方面,王军峰老师鼓励新生尽早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以“久久为功,行稳致远”的态度扎实推进学业,实现专业能力与品德修养的双重提升,成长为兼具学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

第五场 研路破陈规,学术立新章

围绕”研究生如何做科研”和“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力”这两大议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敏芝老师为2025级新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思维启发课。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核心任务,科研既是学业身份的本质属性,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关键标尺,更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科研方法上,她强调“精读文献-模仿写作-持续反思”的闭环训练,倡导以长期主义心态坚持读、写、思结合,逐步构建个人的学术体系。除此之外,王敏芝老师特别强调学术想象力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广泛阅读与深入反思中,培养提出“真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与创造性并重的思维习惯,从而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

第六场 守正根基厚,新声传四方

围绕“师范院校里的新传生,新闻人中的师范者”,郑海昊老师从一开篇就紧紧把握住这一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与独特价值。他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刻进心间”的院本理念为切入点,引导新生思考在师范院校深厚人文土壤中培育新闻专业素养的独特优势。郑老师指出,作为“师范院校里的新传生”,同学们既要扎根中国教育现场,又要面向全球传播格局;作为“新闻人中的师范者”,则要秉持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在信息传播中追求真理、传递善意。在媒体深度转型的时代,新传学子应当着力培养跨文化共情力、跨媒介叙事力和跨学科创造力这三项核心能力,以专业能力回应时代关切,用传播力量彰显师范情怀。

第七场 安邦皆有责,明辨守初心

为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文保大队相关负责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讲座,讲座围绕“有效防范与化解风险,坚定捍卫国家安全”的核心主题,结合当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无形风险”的隐蔽性与复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念,增强对各类渗透手段的辨识能力。作为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应该主动提升政治素养与媒介批判能力,在信息传播中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在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中,为构建清朗校园网络环境、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传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八场 深流蓄静气,研途步从容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兰妮老师以“光而不耀,深水静流——新研起航的几点叮嘱”为主题,与2025级新生展开温情对话兰妮老师从“新阶段、新起点、新特色”三个维度出发,引导同学们思考研究生阶段的成长路径。面对身份转变与学业挑战,她鼓励大家主动适应、科学规划,以“深水静流”的沉稳心态面对科研与生活。围绕学习方法与生涯规划,兰妮老师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平台、数字实验室与理论研究基地等资源,鼓励同学们善用软硬件支持,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于研究生相关规章制度的深入学习为同学们顺利开启研途打下坚实根基。整场交流既有温情叮嘱,也有务实指导,为2025级新生实现角色转变、规划学业生涯注入了信心与方向。

第九场 朋辈引前路,研途共扬帆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见面交流会顺利举行,展开了一场温暖而深入的新老生对话。交流会上,学长学姐们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围绕职业规划、就业信息获取、学术视野拓展、实践能力提升及文体活动参与等多个方面,分享了研究生阶段的多元发展路径。他们鼓励新生勇于突破自我,在学术探索与综合能力培养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未来深造与就业夯实基础。现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老生们的真诚分享,不仅让新生对研究生生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进一步增强了对学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新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探索自我价值注入了信心与方向。

第十场 信息启未来,笃学方致远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杨莹老师聚焦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升这一议题,旨在帮助新生熟练掌握学术资源,为科研之路奠定信息基础。师图概况馆藏资源与利用,再从读者服务文化活动杨莹老师细致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两校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与纸质资源检索方法,并重点演示了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技巧。结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特点,她现场展示了如何查询专业借阅榜单、追踪核心期刊等实操技能,以“手把手”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找对资源、用好资源”。同时,杨莹老师鼓励新生积极走进图书馆,善用其丰富的馆藏与服务,在研究生阶段不断充实自我,通过高效的信息获取与管理,为学术探索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系列入学教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贯通理想信念、学术规范、生涯发展与安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十场专题讲座环环相扣,既有思想引领的高度,又有学术启智的深度,更有人文关怀的温度,为2025级新生筑牢信仰之基、指明研途方向。学院将持续深化育人内涵,助力新传学子在研途征程中砥砺初心、锤炼本领,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通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文汇楼A段513室  邮编:710119

联系电话:029-85310349  传真:029-85318713  E-mail:ygb@snnu.edu.cn

  • 党委研究生
    工作部公众号

  • 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生公众号

CopyRight © 2019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研工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