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
为积极响应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研究生会于2025年秋季学期成功举办了“迎新杯”羽毛球、篮球与乒乓球三项赛事。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挥洒汗水、展示风采的舞台,更激励大家以强健的体魄和昂扬的斗志,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迎新杯”三球赛羽毛球、篮球与乒乓球赛事,作为新学期的首场体育盛事,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彼此熟悉的舞台。赛场上,同学们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尽显青春风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学无止境,行以致远。相信未来学校还将创造更多优质平台,助力同学们在互动中成长,在交流中共进。
羽毛球
一声哨响,研究生“迎新杯”羽毛球赛圆满落幕。
将时光回拨至开赛之前:热身区内,选手们压腿、挥拍、对角线拉球……每一次深呼吸,都将身体与意志调整到“满格”状态。一旦踏上赛场,他们的眼中便只剩下那颗白色羽球——专注,甚至细致到每一根羽毛飞行的轨迹。
赛场四周,观众的欢呼与掌声此起彼伏,如潮水般涌向场上选手,为他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他们以不服输的劲头、不放弃的坚持,诠释着什么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这一刻,他们赢得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意。

女单冠军陈怡兵(自然地理学):
在地科院“迎新杯”羽毛球赛中,我有幸荣获女子单打第一名。作为一名研究生,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在繁重的科研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学术与运动并行”的深刻意义。
赛场上学到的团队协作与永不言弃的精神,与科研道路所必需的攻坚克难、精诚合作一脉相承。这份荣誉,是对我此刻努力的最佳肯定,也将成为推动我前行的持久动力。未来,我愿将这份拼搏的劲头带入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是在羽毛球赛场上,还是在科研探索中,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突破与成长。
男单刘振宇(环境工程):
此次地科院羽毛球赛,我同时肩负组织者与参赛者的双重角色。从赛前的统筹安排到赛后的圆满收尾,全程的深度参与让我获益匪浅。
作为组织者,目睹幕后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选手们全心投入,我深切体会到“同为地科人,团结即力量”的深刻内涵。每个人的点滴付出,共同汇聚成赛事顺利推进的强大动力。
而作为参赛选手,我在赛场上尽情挥洒,在与对手的切磋中感受竞技的紧张,也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这份对羽毛球的热爱,在每一次奔跑与挥拍间愈发坚定。
此外,客串裁判的经历也让我以另一种视角审视赛场——秉持公正执裁每一分,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竞技体育的严肃与魅力。
这场比赛不仅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也让新同学们迅速融入地科院这个充满活力的大家庭。已经开始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精彩相聚!
篮球
以篮球会友,以汗水致意。赛场上,双方队员尽显青春锋芒——有人运球疾如风,目光如炬洞穿防线,在闪转腾挪间寻觅每一次突破良机;有人于队友持球时果断穿插,只需一个眼神交汇便心领神会,接球、起跳、出手,篮球应声划出自信的弧线,直指篮筐。
一次次不知疲倦的跑动,一幕幕默契十足的传导,每一个回合都凝聚着不服输的韧劲。这既是对篮球运动最纯粹的告白,也是用热血与汗水为校园生活写下的生动篇章。

老生队韩德威: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队友们。是大家在场上全情投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彼此的默契,稳稳守住了优势,顶住了新生队如潮水的攻击。同样,也要为新生队员们喝彩——他们那股初生牛犊的冲劲与活力,正是这场比赛最闪亮的色彩。
愿今日球场上凝聚的这份信任与拼搏,能延续到我们未来的实验室里、课堂之中。让我们并肩同行,共同为地科院书写更多的精彩!
新生队钱良宇:
这场比赛,我们新生队虽未能取胜,却收获了一场远比胜利更为珍贵的成长。在与经验丰富的老生队交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在技术细节和实战经验上的差距。
这场较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未来的训练中,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专注,弥补短板,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蜕变,迈上新的台阶。
最后,衷心感谢老生队奉献的这场精彩对决。你们展现出的技艺与风采,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到篮球运动的魅力与激情。期待下一次的切磋!
乒乓球
最后一记凌厉的扣杀落地,馆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研究生“迎新杯”乒乓球赛在酣畅淋漓的对决中圆满收拍。
赛前,练习区里没有喧哗,只有乒乓球与胶板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密集而富有节奏。选手们眼神专注,或微闭双眼默想球路,或反复练习着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发球动作,试图将手感调整到最佳状态。
而一旦比赛开始,整个空间的气氛瞬间绷紧。选手的目光死死咬住那颗在空中急速飞旋的小球,脚步快速移动,身体大幅度地伸展、收缩。每一次挥拍,都是判断、技术与意志的瞬间迸发。
赛场边,观众们的情绪随着每一分的得失而起伏。不是整齐划一的加油,而是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惊叹与掌声。选手们在这里,或许并非为了一个早已注定的胜负,而是为了打出一个让自己无悔的“好球”,那份全情投入的纯粹,赢得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激赏。

女单冠军张玟(环境工程):
始于“球搭子”,终于“小惊喜”。
报名参加“迎新杯”时,我的初衷很简单——找几个能一起打球的朋友,为课余生活添点色彩,顺便锻炼身体。可真正踏上赛场,才发现每一场比赛都像在拆盲盒:有令人屏息的紧张回合,也有与对手相视一笑、彼此鼓励的温暖瞬间。朋友的呐喊、同学的指点、对手的全力以赴……这些片段,远比胜负更让我铭记。
一路走来,收获远超预期。这份惊喜里,装满了由大家共同编织的温暖。而最大的礼物,是结识了一群真正热爱乒乓的伙伴。未来希望能继续约球,也期待更多同学加入我们,一起在这方球台前,挥洒汗水,分享快乐!
女双亚军陈诗雨(环境工程):
最初报名“迎新杯”,我其实是抱着“凑个热闹、重在参与”的心态——一边帮忙组织赛事,一边自己也报了单打和双打。从张罗报名到协调赛程,整个过程都是在师兄师姐们手把手的带领,以及和我那位靠谱搭档代帅康的互相配合下,一步步摸索完成的。
第一次尝试,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特别感谢大家的理解与包容。回过头看,无论是组织比赛还是上场挥拍,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本身——我们因为乒乓球相聚,收获了汗水、笑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想,这正是“迎新杯”最珍贵的意义。
男单季军陈宇锋(自然灾害学):
本科时我就热爱乒乓球,可惜升学后,曾经一起打球的朋友们都散落在了不同的校园。所以一听到“迎新杯”的消息,我几乎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既是为了过过久违的手瘾,更是希望能遇见新的“球搭子”。
比赛真的让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快乐。尤其是在比分紧咬、相持不下的拉锯战中,那种熟悉的紧张与压迫感,正是我热爱乒乓球的理由。这次赛场上出现了不少关键分甚至一球定胜负的时刻,很庆幸自己最终得到了运气的青睐。
我由衷庆幸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它带给我的不只是满满的快乐,更有幸能与这么多高手相遇。期待未来还能和更多厉害的球友切磋过招,一起纯粹地享受乒乓球带来的乐趣。
总结
“健全的灵魂寓于健全的身体。”赛场上的奔跑、跳跃与协作,不仅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磨砺了我们的心志。成功,在此被重新定义——它是在全力以赴中成就最好的自己,是灵魂与身体同频闪耀的瞬间。这动静相宜的智慧,正是地科学子交出的完美答卷。